导航菜单
首页 >  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显示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  >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群众的极高期待。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2014年以来,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一致给予充分肯定。大家表示,国务院的报告系统阐述了近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进展和成效、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考虑,是全面的、务实的。

大家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这项监督工作,既是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项举措平稳落地的有力举措,也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具体行动。

11月9日,黄平民族中学的学生在上排球课。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等措施,积极探索民族地区育人新路。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推动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公平

教育是重要的民生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公平尤其关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始终把教育公平作为重中之重,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推动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公平。

一是提升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将全国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二是增加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考入重点高校人数。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近110万人。三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截至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随迁子女占比达96.6%。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与教育大国,教育资源存在东西部区域、城乡区域分布不均的现实状况。”汤维建委员表示,通过适当调整招生计划,适当性倾向中西部与农村地区,保障入学机会的实质公平,教育平等权的保障更为实质化。

同时报告也指出,目前高考综合改革尚未落地的省份还有17个,中西部省份、人口大省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部分地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所需的资金、设施等条件保障还没有到位,有的中学教室、师资、教学资源面临不足。改革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区、市)自主命题,省级考试机构的命题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对此,江天亮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中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包括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提升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指导地方做好对基层一线教师在待遇、职称方面的倾斜。加强对中西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留住稳住这支队伍,为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贡献力量。

9月26日,在重庆铁路小学校园内的火车模型前,铁路小学的两名学生代表向受邀来访的城口县蓼子乡第一中心小学学生代表介绍校史。近年来,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有序组织辖区内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深入到重庆偏远地区的城口县,促进城乡学校的交流互动和教育均衡发展。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报告显示,近年来,改革高考考试科目和评价方式,引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新高考依据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注重培养兴趣特长。

一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保证高中学生基本学业质量。将国家规定的14门高中课程全部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二是新高考实行部分科目可选,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新高考采取3+3或3+1+2的选考模式,除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外,可选择的科目组合从原来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转变为20种或12种科目组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文理交融。三是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突出过程性评价。各地建立省级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表现,强化公开公示,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高校将评价结果作为强基计划等招生的重要参考。四是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整体联动,为教育生态带来新变化。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田学军表示,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坚持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教育的公平公正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改革强化了课程、考试科目和报考专业的选择性,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李巍委员建议,要坚持综合施策,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内外联动发力。要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命题的内容和形式改革。要坚持科学选才,进一步健全招生录取机制,更好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作用。要坚持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改革的条件保障,形成各个部门的工作合力,协调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工作。

6月27日,在南京国展中心举行的首场高校招生志愿填报咨询会吸引考生和家长关注。摄影/中新社 王路宪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如何在不影响基本盘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土壤”,让有潜质的学生得到浸润式培养,加强选培评一体化,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机制?报告阐明了在优化招生专业结构,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方面取得的成效。

一是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指导高校通过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不断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二是启动实施强基计划。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20年启动实施强基计划,探索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方式。入校后,对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39所试点高校每年招录6000余人,学生质量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三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选鉴通道。设立清华大学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专项计划,推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建议发挥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学校、学生重视创新。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以及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专门招生考试制度,确保科学选才、人尽其才。”杨振武委员在分组审议中表示,研究表明,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是25岁到45岁。只有尽早把各个学习阶段具备拔尖创新能力,乃至有科学家潜质的孩子选拔出来,因材施教,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最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来源 | 《中国人大》杂志2023年第21期

原标题:《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报告》

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